墨容

《呐喊—自序》

“所谓回忆者,虽说可以使人欢欣,有时也不免使人寂寞,使精神的丝缕还牵着已逝的寂寞的时光,又有什么意味呢,而我偏苦于不能全忘却,这不能全忘的一部分,到现在便成了《呐喊》的来由。”


鲁迅回忆了自己是为什么学医,又是为什么弃医从文的。因为父亲久病,鲁迅年青时四年多来听从名医给父亲置办各种奇特的药引,父亲却日重一日…他悟出中医不过是骗子,赴日学医去了。在留学时期看战事电影的砍/头,周围中国人表现出十分麻木的神情,他认识到了:

“我便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,凡是愚弱的国民,即使体格如何健全,如何茁壮,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,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。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,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,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,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,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。”

于是走上了弃医从文的路,办了《新生》的杂志,却以失败告终。

“我感到未尝经验的无聊,是自此以后的事。我当初是不知其所以然的;后来想,凡有一人的主张,得了赞和,是促其前进的,得了反对,是促其奋斗的,独有叫喊于生人中,而生人并无反应,既非赞同,也无反对,如置身毫无边际的荒原,无可措手的了,这是怎样的悲哀呵,我于是以我所感到者为寂寞。

这寂寞又一天一天的长大起来,如大毒蛇,缠住了我的灵魂了。

然而我虽然自有无端的悲哀,却也并不愤懑,因为这经验使我反省,看见自己了:就是我决不是一个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英雄。”

我认为,鲁迅的寂寞在于他发声呐喊了,却无人回应。他发出自己的主张,就好像把石子投到水中去了,却惊不起一丝波澜。没有人注意,也没有人听到。让他感觉到寂寞悲哀。


后来,正在办《青年杂志》的钱玄同这个老朋友提议他“做点文章”。鲁迅也能体会到他们如今的心情,那时还没人赞同没人反对,感同身受地想他们许是寂寞了,但是说:

“假如一间铁屋子,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,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,不久都要闷死了,然而是从昏睡人死灭,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。现在你大嚷起来,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,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,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?”

“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,你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。”

是的,我虽然自有我的确信,然而说到希望,却是不能抹杀的,因为希望是在于将来,决不能以我之必无的证明,来折服了他之所谓可有,于是我终于答应他也做文章了,这便是最初的一篇《狂人日记》。从此以后,便一发而不可收,每写些小说模样的文章,以敷衍朋友们的嘱托,积久就有了十余篇。在我自己,本以为现在是已经并非一个切迫而不能已于言的人了,但或者也还未能忘怀于当日自己的寂寞的悲哀罢,所以有时候仍不免呐喊几声,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,使他不惮于前驱。至于我的喊声是勇猛或是悲哀,是可憎或是可笑,那倒是不暇顾及的;但既然是呐喊,则当然须听将令的了,所以我往往不恤用了曲笔,在《药》的瑜儿的坟上平空添上一个花环,在《明天》里也不叙单四嫂子竟没有做到看见儿子的梦,因为那时的主将是不主张消极的。至于自己,却也并不愿将自以为苦的寂寞,再来传染给也如我那年青时候似的正做着好梦的青年。


铁屋子就象征着封建制度的牢笼,人们置身其中已经麻木了,感受不到任何的悲哀。只要有人呐喊,把人们喊醒,把人们喊去毁坏掉这铁屋子,把所有人解放。


《吴中杰评点鲁迅小说》:

“生活中很多道理是一帆风顺的幸运儿所不能理解的。所以困顿和挫折也并非完全是坏事,它可以使人增加对生活的理解力,培养人的坚毅力。这也是为什么经历磨难的人能成大事,而公子哥儿则容易成为败家子的缘故。”

“新的天地,都是走异路创造出来的。幸亏鲁迅决定走异路,这才于子曰诗云之外接触到许多新知识、新学问。”

“世上多庸医,庸医靠骗人为生,误了多少病家。鲁迅有丧亲之痛,故在维新思潮中有此偏激之言,亦情理中事。”

“正因为鲁迅是从救国救民出发来从事文艺运动,所以他视点甚高,思想深邃,作品有深厚的思想力量,不是那种唯上、唯风、唯名、唯利,或者是玩文学者所可比肩的。”

“先觉者的主张,往往不为周围的人们所理解,这是寂寞的根源,也正是改革者的悲哀之处。正因为有这样的人生体验,才能写出《药》的悲剧来。”

“鲁迅在《娜拉走后怎样》里说:人生最痛苦的梦醒了无路可以走。做梦的人是幸福的;倘没有看出可走的路,最要紧的是不要去惊醒他。此语可与铁屋子的比喻相印证。非有过沉痛的教训者,不能出此语也。”

“作为一个先行者,当初的思想不为世人所理解,所以他的主张既无人反对,也无人赞成,使他如置身于毫无边际的荒原之中,无可措手,感到悲哀,感到寂寞。他把中国比作一间决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铁屋子,说与其叫醒几个较为清醒的人使他们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,还不如让大家从昏睡进入死灭的为好。虽然后来经过老同学钱玄同的劝驾,他还是起来呐喊了。但铁屋子的比喻,也说明鲁迅对在中国进行改革的艰巨性和唤醒民众之不易,是深有认识的。”


评论

热度(6)

  1. 共2人收藏了此文字
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